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朔良镇宝达村百常屯,地处田东县北部土山地区,周边高山环绕,距离县城40公里,全屯总户数110户,605人,耕地面积400亩,人均耕地0.7亩。村边有一条小河,由于河上游淘金,污染极为严重,饮用水质不达标,群众饮用的生活水必须到离村三公里以外的一处泉水挑水。
2002年,该屯得到了全国妇联所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帮助,引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公益项目。在上级妇联的具体指导下,县、乡镇妇联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于当年9月完成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项目投入资金15.74万元,建成了总容量40立方米的水池1个,安装了4000多米水管,解决了该屯605名群众和498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母亲水窖”项目建成后,百常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1+5”综合扶贫模式,现全屯建有沼气池5座,果园7个,56个菜园,3个小饲养场。大部分农户都能充分利用这些短、平、快的项目脱贫,有60%的农户还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楼房,结合整村推进和小康建设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现已初具规模,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平地而起,“母亲水窖”工程项目的产业化已起到较好的开端。
同时,“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百常屯妇女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一、有效地改善了妇女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使她们实现增产增收。“母亲水窖”工程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问题,而且也改变因缺水而造成的生产困难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了当地种养殖业的发展,使受益妇女实现增产增收。凌妈学一家,两个小孩子在外读书,屯里没有建“母亲水窖”前,挑水成了问题。自己年老,每天花在挑水的时间多,用于生产的时间较少。建成“母亲水窖”后,自来水到家了,不再为起早贪黑挑水发愁了,她就酿酒、养猪,每批出栏肉猪10头,还种一个菜园,养了35只家禽,全年增收2500元。2004年,她家又种了10亩甘蔗,如今建起了两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凌仕根一家4口人,自从有了“母亲水窖”,妻子在家种甘蔗,丈夫在外跑运输,家庭收入连年好转,2004年人均收入已达4000元,家里新盖两层楼房,现代家具、摩托车一应俱全,成了全屯致富的代表。
二、解放了农村妇女劳动力,促进城乡劳务输出,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缺水曾让百常屯的妇女长期以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日常的挑水上。“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把一大批的妇女劳动力解放出来,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实用技术上,从事种养、服务,餐饮行业中去。同时,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也可以放心的进城打工挣钱,百常屯近三年来,有200多名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妇女占65%,全屯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三、改善和提高妇女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母亲水窖”,严重缺水、水质量差、环境状况差、各种疾病流行等卫生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妇女的一些妇科疾病得到控制,群众的健康状况得到改观,群众精神、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往时因为缺水常年没有青菜,很少能吃上新鲜青菜,如今她们自家门前屋后,都有一个绿油油的菜园,有个别农户还把吃不完的菜拿到市场上去卖,取得了不少的经济收入。百常屯的妇女们谈起“母亲水窖”,感慨万千,她们说因缺水而节省漱洗用水已成历史,现在只要看我们的衣服,就知道我们已用上了洗衣机、卫生厕所,每天洗澡换衣,大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妇女们不仅衣靓了,人更靓了。
四、以“母亲水窖”为连心,加强农村妇女进行科技培训。按照项目整体推进和小康村建设的要求,朔良镇在项目上大力推广“1+5”综合扶贫模式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妇女进行种、养殖业以及妇女卫生保健知识培训,促进妇女科技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几年来,在县科技局、县农业局、畜牧、民政、扶贫等有关部门配合和支持下,在镇里举办了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14期,培训妇女600多人次,2005年还在宝达村成立了村女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当年举办2期科技种养培训班,培训妇女达180人次。百常屯80%在家务农的妇女都参加了培训,有些妇女还掌握了两门以上种养技术,提高了她们发家致富的本领,也涌现出一批致富女能手,如滕妈猛在2004年获得镇“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的建设,让更多的妇女享受到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关爱妇女,关心妇女生产生活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