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贵州省“母亲水窖”项目实施五周年工作总结

      五年来,我们按照中国妇基会的总体要求,严格“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管理办法,始终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与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计生“三结合”工作相结合;与妇女儿童优先原则相结合;与提高基层妇联组织协调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带动辐射、立体扶贫、扩大效益、整体推进的龙头作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推广“五个一”工程(即修一眼水窖、种一片树、建一个沼气灶、改一处厕所、养一圈家禽)。为改善项目受益地区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解放妇女的家务劳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发展农副业生产,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妇女事业的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省共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六期,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专项资金970万元(其中,扶持型资金211万元),省级匹配1142万元,在全省47个县(市、区、特区)138个村(村组)修建了149个集中供水工程、8293个家庭集雨水窖(第六期的项目工程正在实施之中),解决了12万余人、8万余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全省149个集中供水工程:完好率96.5%,使用率100%;8293个家庭集雨水窖:完好率100%,使用率100%,没有停用或改为他用的。工程优良率达100%。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已成为我省在社会上有影响,深受农村妇女群众赞誉的一个品牌项目

      一、主要做法

      为确保“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及可持续发展,我们认真按照中国妇基会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省的实际,在项目运作和机制上积极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党委政府重视,注重项目宣传

      为了加强对“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领导,省、地、县成立了由党委或政府主管领导挂帅,妇联、水利(水电)、财政、扶贫等单位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省级项目领导小组由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协调小组牵头,办公室设在省妇联农村工作部,并有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地、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当地妇联农村部(或城乡部)。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密切配合,把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为扩大项目的影响,各地妇联充分利用当地媒体、咨询活动、项目培训等时机,大力宣传项目资金的来源、实施项目的意义,进一步宣传妇联、宣传妇女工作。五年来,贵州卫视、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经济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与“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有关的稿件30余篇,省妇联还协调贵州电视台制作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专题片---《母亲水窖涌清泉》,连续两天在贵州卫视第一频道黄金时间的焦点类节目中播放。全省各级妇联印发“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宣传品10万余份,有的项目县还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作为当年度党委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报纸上向社会公布。

      在许多项目受益村,都能看到在低矮的毛草房土墙上粉刷的永久标语:“感谢各级妇联对我们的支持和关爱!”、“用上母亲水窖的水,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母亲水窖母亲情,三个代表暖人心”、“建母亲水窖,圆渴望之梦”、“山青水秀有时,情深意重无涯”等感人、醒目的标语,既为项目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让受益村民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关怀,认识到项目来自妇联,受益源自妇女。

      2、加强项目管理,注重社会性别意识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级妇联和水电部门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坚持质量第一,严把立项审查关、技术质量关、资金管理关和检查验收关

      在2002年的第三期项目实施工作中,凯里市水电局工程师张文才在100余天的施工期内,为加强工程管理和技术指导,到项目点和在项目点居住就有70多天。项目工程所需材料实行招投标采购,由凯里市妇联、水电、计划、监察、质量技术监督等单位组织评审组,参与评标,最终确定供应商。

       遵义县铁厂镇西花、河西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于项目工程投资达60万元,县项目领导小组决定对工程实行招投标,中标的遵义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总公司遵义县分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县水利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实施全过程现场监督,对所进的工程材料必须经审验后才能使用。

      2001年底,中国妇基会第二期“母亲水窖”项目在威宁县牛棚镇营山、新华、中寨等三个村投资40万元,省级匹配40万元,修建了900个家庭集雨水窖,受益人口4020余人。2003年、2004年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7级地震,波及项目受益村,导致43个水窖受损,不能正常蓄水。县妇联得知情况后,协调水电部门,对受损的43个水窖给予砌石加固,灌浆修补,如今900个水窖全部正常蓄水使用。

      五年来,省妇联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坚持每期都到项目点进行中期监测、检查,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妇联、水电部门座谈,就工程施工、资金使用、建后管理上提出要求,交换意见,在项目点的综合帮扶扶持型资金的偿还等问题上,要求当地早协调、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

      省妇联每期都邀请省水利厅、中国妇基会项目专家组、省世行项目处的专家到省级项目培训班授课。各项目县(市、区)妇联在项目村进行项目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时,引入参与式培训方法,强调妇女在农村社区组织和项目中的参与和角色,以提高妇女社会性别觉悟为手段,以妇女了解项目资金的来源、理解项目的意义、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为目标,帮助农村妇女提高家庭地位、掌握家庭资源的分配,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农村社区中落后的两性价值观,重视妇女这支人力资源,强化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

      各项目县(市、区)妇联、水电部门协调有力,注重建后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建立村规民约,进行财务公示,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实行以水养水,不仅维护了项目工程的长期运作,还确保了群众的长期受益。

      三都县三合镇中纳村是一个水族村寨,第一期项目在这里修建了3个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数380余人,成立了有村妇代会主任、女村民代表参加的村级管委会,制定了管护制度和措施,注重节约用水和安全用水,系统运转正常。

      第二期项目工程点镇宁县募役乡桐上村,项目管网进村入户后,群众50元/户自行安装水表,按0.5元/吨收取水费,用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妇女从以往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农业及农副业生产,男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户家庭收入增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在遵义县的第二期项目点松林镇松林村、洪关乡小坝场村和第四期项目点铁厂镇西花村、河西村共修建了4个集中供水工程,总投产144万元(其中:中国妇基会专项资金49万元,省级匹配50万元,地方及群众自筹45万元),受益人数1.2万人,县妇联、县水电部门高度重视项目工程的建后管理,由乡(镇)水利站专职兼管,成立由项目村组领导、村妇代会主任参加的管委会,按0.5--1.0元/吨收取水费(有一个项目点因用电提水,按1.8元/吨收取),每年收取水费约十一万元,用于管理、维护、电费等,实行以水养水的有序管理,还为45户特困户免费供水。

      3、实施整村推进,注重可持续发展

      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后,从一开始的协调其它帮扶项目,到2003年提出的实施整村推进计划,省妇联始终将项目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项目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充分发挥“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带动辐射、立体扶贫、扩大效益、整体推进的龙头作用。

      五年来,省妇联每年协调省扶贫办5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投放到当年的各项目县(区)的每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实施沼气工程,改厕、改畜圈、改灶,进一步减轻农村妇女的家务劳动,同时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改善了项目村农民的环境卫生,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省妇联每年和省农业厅联合举办为期十天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班,还协调省扶贫办,每年拨款20万元到当年的项目县举办培训班,组织项目受益乡村的妇干、妇女参加培训,邀请农业、畜牧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讲授养殖实用技术、经果林和蔬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农业基础知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技术等,并组织实地参观经果园、蔬菜基地和养殖场,使农民增加收入成为现实。

      各项目县(区)妇联也根据整村推进计划,发挥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积极协调扶贫、农业、林业、民委、计生、卫生等部门,在“母亲水窖”项目区实施沼气、改厕、改畜圈、植树、种养殖培训等项目,落实“整村推进”方案,推广“五个一”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盘县水塘镇荒坝村自2002年初实施第二期“母亲水窖”项目以来,又在全村387户配套实施了“一池三改”(改厕、改圈、改灶)工程,养牛2280头、养猪3948头,年均产值167.4万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村、富裕村。

      遵义县铁厂镇西花村,女能手胡平秀,参加省妇联、省农业厅的种养殖培训回去后,借“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饮用水,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种鹅2000余只,并组织成立妇女养鹅协会。向协会成员提供养鹅技术,将幼鹅出售给本村妇女姐妹,统一联系收购商、统一回收鹅蛋和成品鹅。全村90%的农户平均养鹅50只,据统计,2004年西花村妇女养鹅协会的农户家庭仅养鹅一项收入就增加2000元。

      联合村、甘河村是毕节市梨树镇的烤烟、辣椒主产区,2001年7月实施了第一期“母亲水窖”项目,修建了204个家庭集雨水窖,不仅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困难,而且在干旱时期,解决了一直困扰村民的烤烟、辣椒的浇灌问题,三年来较以往种植烤烟、辣椒增加经济效益60多万元(截止2004年),平均每户年增加收入100余元。

       六枝特区的箐口乡坝子村是一个边远贫困村,2002年底在全村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后,省妇联协调省扶贫办,在该村落实了5万元扶贫资金、10万元小额循环金,修建了以计生户、贫困户为主的沼气项目(改厕、改圈、改灶)50个、帮扶妇女发展种养业15户,如今已初见效益。村民高兴地说,与过去相比,其他的不算,一年仅节约买煤钱600余元、电费200余元,两项总计800多元。

      2001年7月第一期“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在修文县龙场镇放马坪村实施之后,又实施了两改一气项目(沼气工程),发展了种植业,种植猕猴桃、葡萄500亩、早熟蔬菜100亩,全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700元,上升到现在的1500元。

      各项目县(区)妇联结合实施的“母亲健康快车”项目、“美德在农家”活动,定期到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受益村,开展“送健康理念、送健康知识、送健康服务”活动,培训计生卫生骨干,为群众送医送药,宣传安全用水,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建立村文化活动场所,发放反映家庭美德内容的宣传挂图及《优秀治家格言》读本,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组织、引导村民开展扫盲识字、读书、唱出歌、学适用技术等活动,宣传“两纲”、“两法”,促进当地妇女儿童文化、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省妇联还通过基层妇联,在各项目点实施“春蕾计划”,援助项目资金17.89万元,资助了1043名女童重返校园,完成小学学业。

      二、主要成效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为改善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解放妇女繁重的家务劳动,创造条件,组织她们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发展农副业生产,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地位,收到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赞誉。

      1、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农村饮水困难给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因水苦,因水穷”。通过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积极推广“五个一”工程,探索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整村推进”工作,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发展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创建新组织、倡导新风尚”在项目受益村蔚然成风,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兴仁县四联乡大海村,2001年7月第一期项目在这里修建了60个集雨水窖,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饮水困难,而且使用“母亲水窖”的水实施烤烟抗旱保苗之后,每年秋季烤烟都喜获丰收,增加家庭收入3000--5000元,五年来,大海村昔日的茅草房全部变为砖瓦房。

      许多村寨,在“母亲水窖”项目实施前,晴天时,带有牲畜粪便味的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易滑的小道难以下脚。如今,展现在眼前的是绿色、整洁、文明、发展的村落民居,正如受益村的布衣族妇女唱的:“‘母亲水窖’修进寨,布衣儿女展风采,农业科技帮致富,美德教育农家乐。……”

      2、改善了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条件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的基本保证。而健康不仅仅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缺水,村民们经常要到很远的地方或下到很深的河谷中挑水、背水,劳动强度大,占用时间长,许多农村妇女的青春岁月都流淌在挑水、背水的崎岖山路中;由于缺水,当地群众长期不洗澡、不更衣,一水多用;由于缺水,饮用水水质差,各种传染病发病率高,特别是妇科病、氟中毒病严重危害着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农村妇女占农村总人口的50%,她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繁衍生育的主要承担者,妇女的生存生活条件更是关系到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妇女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就显得尤其重要。

      2002年冬天,省级验收小组在凯里市龙场镇狗场村马坪组走访农户时,一位69岁的革家族(苗族的分支)大娘高茂凯拉着省妇联副主席喻培萱的手,激动地说:“以前挑水吃,天还没亮就起床,一天也才挑三挑(趟)水。我年老,挑水经常跌倒,年轻人又要干农活,没办法。现在好了,水引进家了,感谢妇联!”在望谟县纳夜镇的交龙村,省级验收小组正在村里的集中供水水池查看蓄水量时,一位名叫田茂华的村民深有感触地说:“我今年58岁了,经历过两次大旱,一次是1960年,另一次就是今年,我们这里已有半年没下雨了,全村有80%的水田不能耕作,没有这‘母亲水窖’引来的山泉水,我们不是没有喝的,今年吃的都可能有问题,感谢妇联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在第一期项目实施点大方县黄泥塘、鸡场两个乡镇的大桥、化理、黄泥三村,以前村民饮用的是坑塘水、望天水,水质差,经常引发各种肠道疾病,如今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后,村民用上了清澈、干净的“母亲水”,经了解,村民每年每户平均节省的医药费开支就有上百元,更主要的是疾病少了,身体健康了。

       村饮用水问题的解决和饮水质量的提高,减少了介水传染病的发病率,极大地促进了农户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洗手、洗澡、洗衣服、洗床单和洗被子的次数增加了,广大村民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了农村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

      3、为孤寡户、残疾户、计生户等弱势群体提供了援助

      无论是在项目的前期培训,还是在中期监测、竣工验收,省妇联都要求各项目点确保100%的受益面,关注孤寡户、残疾户、计生户等弱势群体,将中国妇基会和全国人民的关爱送给项目村的每一户家庭,以体现“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善款、善意、善事、善行。        

      盘县在滑石乡普陌营、白米寨、戈多三村实施“母亲水窖”项目,修建家庭集雨水窖时,有三户孤寡老人的自筹部分资金困难、无来源,也不能投工投劳,修建水窖面临困难。县妇联得知情况后,积极协调民政部门,为每户孤寡老人补助500元,并协调村“两委”,组织人员帮助投工投劳,确保了孤寡老人的水窖如期完工,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孤寡老人的吃水难问题。在第三期项目点的兴义市则戎乡打厂村,计生户王家琼(一女结扎),丈夫有肺病,不能做重活,在修建“水窖”的过程中,市妇联协调村委,不仅替她家把材料备齐,还组织人员投工投劳,帮助她家修建了一个全村最大的40m3的水窖。

      还有很多集中供水工程项目点,在水费的收取方面对弱势群体实行减免,优惠的政策充分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4、加强了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就象一条纽带,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母亲水窖”不仅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更重要的是将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送到了千家万户,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对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更畅通,纽带更牢固。

      册亨县丫他镇的高山村是一个布衣族村寨,坐落在南盘江畔,离县城有三个小时的行车路程,其中有两个小时是窄小的盘山山路,离广西的百色地区只一江之隔。在“母亲水窖”项目实施前,该村的老百姓经常叹息道:“广西的共产党真好,那边的寨子有水、有路、有电!我们这边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喝水要到四五里外的山脚下背。”如今,“母亲水窖”项目在全村77户中修建了50个家庭集雨水窖(有的是多户一窖),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并协调有关部门给该村通了电、修了路、建了村小学,县妇联还请农技人员到村里为妇女们讲授种植、养殖技术。受益群众高兴地说:“我们贵州的共产党同样好!”

       5、锻炼了妇联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

      基层妇联在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她们经常深入项目点,与群众打成一片,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转变了工作作风,扩大了妇联的社会影响,提升了妇联的声誉,推动了基层妇联工作的开展。

      很多基层妇联主席也反映:以往我们妇联的办公室很少有人光顾,自从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后,各乡镇的领导经常利用到县委、县政府开会的机会,到妇联找我们,要求在到地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有的还专程带着乡镇妇干来,先谈乡镇的妇女工作情况,然后就申请项目,要求解决当地妇女儿童的饮水困难。基层妇联主席兴奋而自豪地说,过去我们下乡镇找他们了解、支持妇女工作,他们都是这样忙,那样忙,推三推四的。现在可好,乡镇领导主动上门汇报妇女工作,是“母亲水窖”项目带来的契机,是全国妇联、中国妇基会给了我们一个施展才干的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对项目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有的项目受益村没有有关项目的永久性标语。

       2、加强对整村推进计划的重视,加大对项目示范点的帮扶力度,通过以点带面,促进项目受益区的群众发展农副业生产,增收致富。

      3个别项目县选址选点、编制项目方案等不慎重、不认真,项目报告多次审批不能通过,导致项目开工晚,个别项目县施工后还在要求更改项目方案,影响工程进度。

       4、极少数农户对用水安全不重视,尽管有关人员多次宣传、示范,但农户对水窖的定期清洗、消毒(放入白矾等)不习惯,水窖周围的环境卫生较差。

      我省大部分农村群众,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缺水、少地,生活极度贫困,建议每期的扶持型资金减少比例(目前是50%,过高,群众偿还艰难)。

      5、希望中国妇基会对已实施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点加大帮扶力度,配套实施小额循环金项目,帮助项目受益区群众发展经济,提高致富能力。

  •  精彩视频
  •  感人瞬间